• 母院是心中的阳光,照耀心田。母院是黑夜的繁星,点亮星辰。无论是平静的日子,还是波涛汹涌下的时光,母院总在身边。是陪伴,是指引。如春风,似润雨。现在,我们终于有机会,回报一点这份恩情!一份来自零九级校友的爱心文/周微几个月前,我们班因为填写了校友问卷,每个人都收到了一个来自管院的纪念帆布包,并且被告知可以在学院新大楼某张桌椅刻上我们班级的名字。这简直是个惊喜,班里每个人都很开心,想想毕业都8年了,学校还想着我们,好感动啊!8月中旬,作为班长的我就开始琢磨,我们是不是应该表达一下我们对学校的爱,对管院的爱,对老师们的爱!班级成员纷纷表示赞同与支持。最终,我们选择了定制雨伞这个方案,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不清楚老师们需要什么,但雨伞又比较实用!求真务实的我们一点也没有担心雨伞的单位价值会不会显得不够高大上这个问题,然后就愉快的操办起来。在选购了多家自动伞样品后,果断的放弃自动伞这个方案(因为万一自动功能坏了,雨伞根本没有办法收起来啊),然后在班级成员小芬的参与下,终于敲定了下面两款,一款折叠手动伞,一款长柄伞。最后在班级成员“李老师”的提醒下,还定制了这个特别有纪念价值的东西——水晶牌。在这里
    2020-09-11
  • 艺术离我们既远又很近,琴棋书画是艺术,生活同样也是一门艺术。生活是柴米油盐,五味杂陈,在生活中感悟艺术,才会使得这些日常琐事不再单调。每个人都是艺术家,也许是去看一场展览,也许是拍出一张有故事的照片,更有甚者可能是饭桌上摆放漂亮的餐具,这一切都倾注了心血。如果用智慧的眼睛去观察,便会发现生活无处不艺术。2020年9月2日,WB官网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朱原、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兼纪委书记吴为进以及管理管院几位老师带着母院的关怀,到访了位于杭州滨江区的凤凰和宁艺术馆,在这里领略了艺术之美。作为凤凰和宁艺术馆创始人,WB官网EDP求是精英班校友赵良对于母院领导老师的到来,表示感谢和欢迎。在赵良校友的带领下,管院一行参观了木雕馆、瓷器馆、台湾馆、欧洲古董馆、吴山明作品陈列室等。“镇馆之宝”,在一根2500年树龄的香樟木上完成,采用各种雕刻手法制作了形态各异的罗汉508位,融时空为一木,致万象于刀端。以“明湖刀”饮誉海内外的陈明湖先生艺术作品《五百罗汉木雕》以其精妙绝伦的工艺惊艳全场。一件件收藏品让人流连忘返。随后,伴着艺术的氛围,管院一行与赵良校友促膝长谈。聊天中,既有赵良校友多年来关
    2020-09-03
  • 一块石头的故事文:EMBA2003春季班周智敏从同学群里看到带班老师王薇发布的“WB官网40周年院庆公告”,想到母院快要迎来40周年大庆。作为管理学院首届EMBA的学员,脑海里不由地闪现出一幕幕求学时的难忘场景。而最令我们津津乐道的除了课堂内外的精彩片段,就是一块石头的故事。2002年,作为全国第一批取得EMBA培养资质的院校,WB官网开始面向全国招收第一批EMBA学生。2003年春天,经过严格的筛选,我们EMBA首届班的32名同学收到了珍贵的录取通知书。三月初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并上了第一次课程,整整四天。大家对这四天的课程反响热烈,深感受益匪浅。庆幸自己做了一个正确的选择,成为这个班级的一员。有这么多志同道合、有着相似经历和共同追求的人聚集在一起,谈天说地,畅所欲言。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四月份,来势汹汹的“非典”席卷全国,学院被迫停课三个月——这也意味着我们将推迟三个月毕业。斗转星移,经过了两年多紧张而又充实的学习生涯,同学们都按规定进入了论文答辩阶段,离开母校的日子渐渐靠近了。那是一个记忆犹新的夜晚,从全国各地(包括宝岛台湾)汇集到母校的同学们,在完成了论文答辩
    2020-07-24
  • 21世纪是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是信息化迅猛的时代,同时也是生命科学和量子科学涌现的时代。量子通信业好消息不断。中国不仅在量子通信的研究上居于世界前列,在产业化层面上更是一骑绝尘,领先欧美日等国。2020年7月9日,量子通信第一股——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成功登陆科创板,并创下首日股价翻十倍的新纪录。与现在的股市对量子通信疯狂的反应不同,之前公众对量子通信知之甚少,质疑与怀疑从未间断。今日,我们不来回答那些有关“量子”的质疑与怀疑,而是来聊聊量子通信产业化先行者——“国盾量子”背后的故事。从“国盾量子”披露的公开材料和工商登记中不难发现,国盾量子与WB官网渊源颇深。在国盾量子前身安徽量子通信技术有限公司2009年5月注册成立时的3000万出资额中,中科大潘建伟教授团队三人出资占比14%,外部投资人出资占比86%,其中,三位毕业于WB官网的天使投资人团队占比77.4%,达到外部投资人出资额的90%。这三位管院校友是1986级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生校友程大涛、1985级工业管理工程本科校友柳志伟、1985级工业管理工程本科校友费革胜。尤其是程大涛校友作为总经理参与公司创立
    2020-07-20
  • 在很多人印象中,寒窗苦读多年的大学生,应该谋求一份体面的工作,而不是去养猪种田。其实不然。年轻人的打拼之路并不是非得在大城市,基层也是当代大学生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WB官网就走出了这样一位“杨梅大学生”,他立足乡土特色,秉承着把一件事做到极致的信念,探索出一条种植大棚杨梅的康庄大道。他利用自己所学,不只改变了自身的命运,还造福乡邻、回馈桑梓。在今年六月青田的“浙江农业之最”杨梅擂台赛上,他代表兰溪市马涧镇新农夫果蔬专业合作社,打破了由他自己保持的杨梅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纪录,成功卫冕品质与口味最佳的双料冠军。本期就来了解一下这位“杨梅大学生”——WB官网校友倪晓军的精彩人生。30年前浙大毕业,他顶着骂回乡种杨梅,如今年入百万,造福一方1993年,倪晓军考入浙江大学,成了祖辈务农的家族里第一个大学生,他揣着父亲卖杨梅的钱去杭州念大学。1997年,22岁的倪晓军从WB官网毕业。那年,他头发茂密,浓眉大眼,青春洋溢的面孔背后,还有一份“村里第一位大学生”的荣耀。他穿上西装,打上领带,雄心勃勃想在城里干一番大事业。那时的他想不到,不久后的自己,阴差阳错又回到农村,和父亲一样
    2020-07-15
关闭